写在WEB2.0的傍晚——互联网产品与人性的些许思考

人浏览 2022-05-14 17:33:07

编辑导语:随着互联网经济飞速发展,世界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如今,我们可以说已经进入了一个由移动互联网连接起来的新社会。本文作者从互联网产品与人性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一起来看一下吧。

从第一封“电子邮件”开始,50年间,互联网从发达国家的军事需求,转化为全人类的文明驱动工具。在此过程中,世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互联网经济飞速发展,内容产业飞速发展,互联网载体变革,移动互联网兴起,世界一天比一天变得令人兴奋:随时随地可以获取的互联网信息和服务让个体决策更加容易;丰富的影音和娱乐应用让快乐更容易获取;O2O让人们可以享受信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商品与服务信息可以快速预览挑选,在一些地区,发达完善的配套体系让电子商务更加快速便捷。每周,你都能从应用商店找到新的App或游戏,每隔半个月,你喜爱的App总有一款会提示你更新,带来新的功能或优化的体验……

与此同时,芯片技术、显示技术、电池技术的瓶颈仍未突破,使得可穿戴VR远未达到市场化要求,也就意味着“手机”这一信息工具在较长时间内仍旧是互联网产品交互的主要载体(截止2019年底,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就已占到了我国网民总数的99.1%)。那么,包括基础体验、用户习惯和产品形态在内的属性就很难实现大的突破。可以说,我们进入了一个由移动互联网连接起来的新社会,并且将持续一个很长时间的平台期。

从操盘者到消费者,许多竞争格局的演化方向在秩序中透露着无奈。跑马圈地接近尾声,深层竞争开始消耗越来越多的社会资产,互联网带给世界的变化,新奇之余,也渐渐失去了革新技术所特有的新鲜力量,许多互联网产品开始传递出越来越多人性的味道。

而这与我们之前的时代记忆或许并无不同,理解这些变与不变,开始成为了我的兴趣。在探索这一对立格局的过程中,也得到了一点点启示。

01 互联网产品,从工具到温床

人类依靠工具繁衍发展直至繁荣,可以说,人类的发展史就是工具的发展史。从树枝、石块到航天器,我们在用工具与世界对话,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反馈来提升我们生命存活的质量。尝到甜头的智人祖先开始继续深入地改造工具、探索世界,形成了一个循环。这种反馈激励机制,让生产生活效率大大提高,学习思考能力也得到了进化。我们利用工具,最终改变了世界。

生产工具在变化,借助工具和改良工具的意识不变。信息工具作为一种现代社会快速演绎的工具类型,越发受到重视。从计算器到互联网,信息工具演化的关键是与人脑交互的频率。频率的提高,催生了某种在群体低脑力活动的时代不易被察觉的某种反馈倾向,使信息工具的演化获得了新的推动向量,这一向量将坚定地将我们推向由信息服务包裹的温床。

02 产品演化与心理需求

如今,虽然信息工具的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从搜索引擎到微信、抖音、地图导航、炒股软件,信息工具每天都被我们使用。信息发展使现代人类对信息工具的接受程度变得越来越高的同时,信息量跃迁所带来的信息过载也使人们对信息变得疲累,利用程度变低。这对于信息产业来说,意味着获客成本变高,马太效应明显,创新难度增加。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在哪里?从近几年的产品演化中很容易观察到以下几点:

1. 快乐驱动的主流信息形态演化

大脑为快乐而工作,且喜欢“偷懒”,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对于信息载体,哪种更容易获得快乐,它就本能地喜欢哪一种。短视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因为它们碎片化的视频承载方式更容易快速取悦大脑从而上瘾,在市场竞争的催化下,碎片化信息获取方式成为主流。

显然,碎片化、较短理解时间的信息更容易给人们带来刺激,也更容易使人暂时满足,甚至持续不断地自我欺骗,以获取更多的快乐。如何在产品中允许用户为内容呈现做更多规划,是合理与大脑的“自我放纵”抗衡的关键。

2. 大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正在被挑战

当我们试图获取信息时,我们就是在考验大脑接纳信息、理解信息、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通常,我们认为大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指利用原有认知,结合新的信息,产生新认知的能力。而衡量这一能力的指标,主要包括利用效率,利用程度,利用产出。

利用效率是指处理一段信息所需的时间长短,其往往与信息的结构化程度成正比,与信息背景的熟悉程度、信息含量的多少成反比。

利用产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理性满足(完成决策、计算、逻辑思考等)、感性满足(情绪调节、情感释放等)、信息甄别(形成对信息源好坏的判断,是能否形成路径依赖的基础)、新认知再利用(更新认知、改变想法、二次传播欲望等)。

在信息化程度高的社会,我们处理新知识、建立新认知、输出新认知的时间被压缩得越来越短,这让我们感觉世界跑得越来越快,甚至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信息爆炸占据了人类主动思考的时间,因为新的反馈源源不断,让人们时刻疲劳,失去主动性。用户从主动使用产品解决显性需求(80%),逐渐接受互联网服务商为其挖掘的隐性需求(20%),习惯接受,习惯享受。

3. 商业产品的社会价值决定其生命周期

佛洛依德认为,人拥有超我、本我、自我三种心理状态,本我是指无尽的欲望,超我是无限高尚的道德,而自我,则是人本身的状态,介乎两者之间。

商业组织对产品需求的决策处理,多数是在盈利动机的驱使下,优先满足用户的本我需求。无形中,这将和产品本身必将承载的社会价值之间形成对抗。例如搜索引擎如何在保证盈利的前提下,维护搜索结果准确客观,同时降低不良信息的曝光率。

在传统消费品市场中,研发迭代较慢、反馈周期长、对用户本我需求的重视程度和满足能力相对较低,但互联网市场,充分的竞争催化了更多持续追逐用户喜好或杜撰用户喜好的现象,产品也最终会失去捍卫用户超我约束的能力。

我们可以将用户心理需求和企业盈利动机结合,形成一个简单的心理需求向量曲线来理解商业产品的社会价值偏差

在盈利动机的驱使下,商业产品都将在人性的驱使下,达到该产品的社会价值极限。部分产品为创新产品所替代,从而走向该产品生命周期的终结,这无可避免。而在需求判断中,过分重视本我需求的权重将加快商业产品偏离社会价值的速度。

03 信息奇点临近,价值互联网自混沌中孕育

从结绳记事开始,人们开始利用外物(除人类自身的记忆、动作、声音等之外)来记录、传递、读取信息。信息的传递和积累推动了人类的繁荣。

信息工具的演化,经历了信息存储载体(草木、石刻、纸张、硅基芯片)、信息传输媒介(口耳相传、书籍图像、光盘硬盘、大数据)、内容表述系统(语言文字体系、影音体系、逻辑体系)等各个方面的漫长演化,随着信息内容的演化一起阐释着人类瑰丽的文明史。

人们使用信息工具的目的,也随着他们改造世界、发展社会的程度而变化。随着生产力提高,生产资料和市场的不断升维(农业、工业、金融、信息产业),信息工具也逐渐从纸笔、书籍到电脑,再到手机不断迭代。

而相比于工业革命时期,信息革命所带来的流通信息量增长是空前的,且信息的存储和流动都更加有序。这种信息爆炸满足且更加激发了全社会各阶层对信息获取的需求,推动着普惠信息工具的改造升级。久而久之,人们甚至从“利用信息”变为“被信息利用”,且似乎越来越享受这一变化。

我们一直在改进信息工具,代表产品从粗放到精细,但获得的反馈却越来越超出预期,似乎渐渐迷失,在一代代的信息产品改革中慢慢变更了迭代方向。我们对信息工具的期望从满足行为决策需求到满足社交需求,再到满足精神快乐,不断地变化着。而经济诉求和互联网化大大加快了这一进程,快到令所有人都应接不暇。

有趣的是,身在时代的洪流之中,我们往往无法阻止需求的增长,甚至准确判断这趋势的走向。最近几年,我们开始把这种社会选择带来的伟大合力造成的无能为力叫做“奇点临近”

当追求快乐的过程更多地变成压力(更多的信息曝光、愈发高企的信息甄别成本、满足快乐的阈值也越来越高);当探索用户的努力达到主流技术的极限(各细分用户画像的标签趋近同质,代表互联网心智教育在同阶层达到相对平均);当产品的社会价值停止增长(自然流量红利见顶,意味着没有人自发地出于个人需要而使用产品、同业内卷加剧、同赛道创新压力增加,意味着需求潜力枯竭),我们必然会走到某种体验的终点。

物理上,一个宇宙或走到尽头时,无穷大的质量在无穷小的空间中挤压爆炸,产生新的宇宙;在浩渺一隅之地,人类的文明之路上,冥冥中也一次又一次地复制着客观世界的终极规律——自我颠覆。

WEB3.0、元宇宙、价值互联网……这些是被我们模糊定义的未来方向,承载希望,也无疑充满混沌:金融属性的先发影响、去中心化的管理挑战、虚拟现实体验的完善……但它们无疑承载了更多的社会期望(更丰富的感官拟真体验、更安全的数据存储、更公平的价值交换),也将重塑一个时代定义快乐的标准,激发新的市场竞争格局。

引用《三体》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黑暗是生命之母。对人性保持谦卑,对未来谨慎乐观。

作者:Zane,8年经验产品旅人。关注互联网产品设计、人性导向方法论、产品团队建设。主要从业经历:音乐、娱乐、社交方向。个人微信:ilovefreeness

本文由 @Zane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责任编辑: